若您出現脛脛骨的後內側疼痛,則有可能是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TSS)或是疲勞性骨折。在臨床上,這兩者被認為是不同的問題;目前認為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TSS)是疲勞性骨折的前兆。這篇文章要介紹的就是跑者們的另一個夢魘——疲勞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是什麼?
疲勞性骨折也是一種因過度使用而產生的傷害,常見於「接觸高衝力運動、跑跳運動的運動員」身上。在長期不正常受力或衝擊下,脛骨受到過多壓力,長期累積下來就有可能導致脛骨疲勞性骨折。
(圖片來源:https://www.epainassist.com/sports-injuries/lower-leg-injuries/tibial-stress-fracture-symptoms-causes-diagnosis-treatment)
疲勞性骨折的個案通常可以明顯指認出痛點,骨折的位置也可能會有腫脹的狀況。而疼痛可能在休息狀態下出現,並且強度會越來越明顯,在運動時不但不會好轉反而會惡化(脛骨内側壓力症候群暖身後疼痛可能會減輕但隨著持續運動又會出現,但是疲勞性骨折並不會因為暖身而有所好轉,這樣的特色可以將兩者做出區别)。
在影像學的部分,疲勞性骨折透過 X-ray 可能會看到「可怕的黑線」(如下左圖箭頭處),但有時不一定能看到異常,可以進一步用 MRI 來幫助確定損傷與否及其嚴重程度;另外,疲勞性骨折在 MRI 可以看到「局部」的高訊號表現(下右圖箭頭處),而若是脛骨内側壓力症候群則會呈現帶狀的分佈。
(圖片來源:https://orthofixar.com/trauma/tibial-stress-fracture/)
脛骨疲勞性骨折的原因?
疲勞性骨折的出現通常和突然增加的活動量相關,也可能與運動的環境變化、穿著不適合的鞋子、動作策略的改變、生物力學的失能、執行反復性的高衝擊運動有關,若是女性運動員要特別注意運動相對能量不足 (relative energy deficiency in sports, RED-S) 的問題。
要怎麼處理?
主要分成兩個時期:
疼痛控制期:先降低訓練量與運動強度,控制疼痛、讓組織修復、並且防止惡化,可以使用輔具來幫助日常活動,最主要的目標是在活動時以及活動後都是「無痛」的狀況。除了控制訓練量,也要補充適當的營養,確保骨骼健康。上述提到,若是女性運動員可能是運動相對能量不足的問題,而造成骨質密度下降,因此要特別關心與處理其身體組成、營養攝取、賀爾蒙變化(如月經失調)、骨骼相關的健康狀況!
這個時期可以在無痛的情況下執行非負重或部分負重的訓練,包括肌力、耐力、動作控制、本體感覺以及核心穩定性的訓練,也可以做像騎腳踏車、游泳的低衝擊運動來維持心肺功能。
運動恢復期:當走路以及低衝擊運動不再疼痛也沒有壓痛,則可以開始漸進地恢復原來的運動,同時搭配更高階的動作控制、本體感覺等訓練;建議要與教練和物理治療師討論,才能訂定出最符合當前能力與負荷的運動菜單!
上述是低風險疲勞性骨折建議的處理方式,但若是較為嚴重的骨折程度,可能會需要考慮手術的介入,因此還是建議第一時間找尋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評估才是!
歡迎來電詢問或立即預約,預約您的一對一物理治療!
【捷運】
台北小巨蛋站 4 號出口,步行約 10 分鐘
南京三民站 2 號出口,步行約 12 分鐘
【公車】
博仁醫院站、步行約 1 分鐘
278、797、承德幹線、204、288、282、0東、672
光復路口站、步行約 2 分鐘
205、276、605、0東、203、202、257、605、新台五線、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