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2歲的黃先生經過1年前腳踝扭傷後,好不容易修養好了,沒想到再次回到球場準備熱血一波時扭傷又再次找上門!為甚麼黃先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扭傷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腳踝扭傷是從事任何運動的人都有機會遇到的運動傷害之一,扭傷後在不同時間點應該要有不同的治療對策,之前介紹過急性腳踝扭傷的處理原則,簡單來說,最一開始受傷時急性期需要好好固定,避免過度腫脹與功能退化,接下來要讓韌帶好好修復,同時重新建立正確的關節活動度與肌肉力量,最後是要結合功能性的訓練讓腳踝可以重新應付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動作。
然而,偶爾也會遇到扭傷後卻遲遲無法復原,第一個可能原因:是容易被忽略的高位腳踝扭傷!
跟一般的扭傷有什麼不同?
一般的腳踝扭傷常見受傷的韌帶是 ATF(前距腓韌帶,下左圖綠色處)或 deitoid ligament(三角韌帶,下右圖藍色處),但高位扭傷的則是踝關節上方關節面的韌帶——AITF(前下脛腓韌帶)扭傷(下右圖黃色處)。
前下脛腓韌帶連接脛骨及腓骨(見下左圖,綠色處為前下脛腓韌帶),防止兩者間位移。而當前下脛腓韌帶扭傷嚴重,可能會在x-ray上看到脛骨及腓骨間的空隙變大(見下右圖,A為正常的腳踝的前後觀,B則為有高踝扭傷的腳踝前後觀)
高踝扭傷會怎麼樣?
由於踝關節的上關節面是由脛骨和腓骨一起組成的,所以韌帶受傷後,這個關節面在活動或承重時都會被撐開,造成疼痛和關節不穩。
而高踝扭傷疼痛位置跟外踝扭傷很像,因此很常被混淆。想要區辨是否為高踝扭傷,比較簡單的看法——其疼痛位置及腫脹位置都會在外踝(外側最凸的地方)之上(如下圖)。
(圖片來源:https://www.michaelbraccio.com/blog/high-ankle-sprain-rehabilitation)
若是高踝扭傷本來就需較長的復原時間,如果被當成外踝扭傷來固定,會無法有效限制動作,更延遲復原時間!
要怎麼處理?
可以使用護具或貼紮固定關節,並且減少承重和扭動腳踝,最後記得加上漸進性的肌力訓練,超過90%的人都可以有效恢復!
而復原需要的時間,當然會跟受傷嚴重度有關,各研究發現的恢復時長落在6週左右;但當高踝扭傷被忽略,所需的時間可能更長。
其他導致腳踝扭傷遲遲無法復原的原因,包括:扭傷當下有時候會伴隨腓骨肌(如下圖)受傷,如果肌肉受傷又太久沒動的話,很容易讓腳踝在動作時覺得怪怪的,也會不太敢用力,使腳踝不穩定,最後沒有辦法很順的做跑、跳等運動,這時就需特別做一些肌肉及動作上的訓練來恢復功能。
(圖片來源:https://www.massagetherapy.com/articles/fibularis-muscle-and-tendon-injuries)
有時候扭到會讓外踝及第五蹠骨產生線性骨折:當扭到之後做好固定後也無法正常支撐重量,或疼痛程度真的太強的時候,就要懷疑是否有骨折,而骨頭修復與韌帶修復的時程就大大不同。以下提供一個判斷骨折簡易方法:
渥太華踝關節規則(Ottawa ankle rule)
在受傷後同時伴隨:
如果會誘發痛點的疼痛加上承重能力缺失的話,就會建議做影像學檢查!
雖然有時線性骨折x-ray照不太出來,但即使x-ray照出來沒有結果,過幾天仍無法承重且伴隨劇烈疼痛,就建議還是要再次找醫療人員評估。
導致腳踝扭傷遲遲無法復原的另一個原因,是在腳踝扭傷之後固定太少或太久:
若在腳踝扭傷之後固定太少,可能讓韌帶被反覆拉扯,一直產生微小的損傷,導致腫脹無法消退,所以很常碰到個案腳踝扭傷後持續腫脹一、二個月,照理來說已經進入慢性期甚至可以正常運動,但卻一直在急性及亞急性期徘徊。
而若在腳踝扭傷之後固定太久,會讓腳踝周圍的肌肉忘記怎麼樣出力,造成慢性的腳踝不穩定,這時如果進行激烈運動,會使再受傷的風險增加,造成習慣性扭傷,甚至當身體其他地方產生代償,會出現別的問題。
腳踝扭傷看似常見,卻潛在其他問題;若腫脹或疼痛遲遲無法消退,請儘速尋求醫療幫助,也歡迎聯絡我們諮詢喔!
參考資料
D’Hooghe, P. Syndesmosis Injuries. Sports Injuries of the Foot and Ankle.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9. doi:10.1007/978-3-662-58704-1_6
Hunt KJ. Syndesmosis injuries.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2013 Dec;6(4):304-312. doi:10.1007/s12178-013-9184-9
Megan DEAKINS-Roche, Michael Fredericson, Emily Kraus, Chapter 20 - Ankle and Foot Injuries in Runners, Editor(s): Mark A. Harrast, Clinical Care of the Runner, Elsevier, 2020: 231-45. doi:10.1016/B978-0-323-67949-7.00020-3.
Vancolen SY, Nadeem I, Horner NS, Johal H, Alolabi B, Khan M. Return to Sport After Ankle Syndesmotic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Sports Health. 2019;11(2):116-22. doi:10.1177/1941738118816282
Knapik DM, Trem A, Sheehan J, Salata MJ, Voos J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for Stable High Ankle Injuries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Players. Sports Health. 2018;10(1):80-4. doi:10.1177/1941738117720639
.
歡迎來電詢問或立即預約,預約您的一對一物理治療!
【捷運】
台北小巨蛋站 4 號出口,步行約 10 分鐘
南京三民站 2 號出口,步行約 12 分鐘
【公車】
博仁醫院站、步行約 1 分鐘
278、797、承德幹線、204、288、282、0東、672
光復路口站、步行約 2 分鐘
205、276、605、0東、203、202、257、605、新台五線、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