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在八、九年前於重訓時不慎拉傷左側的肩部旋轉肌群,花了不少的時間,才慢慢恢復到能夠回去重訓的狀態。但自從那次受傷後,於肩推與上胸推的重訓動作時會有無力感,肩關節在做內外轉動作與側平舉至90°以上時會有彈響聲與細碎的摩擦聲,日常生活雖影響不大,但在重訓時會發現兩側肌群發力的位置不對稱;其描述為右側的肩胛附近肌群會發力,但左側的出力位置幾乎都僅限於肩關節附近,持續下來就產生了三角肌的不適。
旋轉肌群包含哪些肌肉?
旋轉肌群包含四條肌肉,功能為肩關節的旋轉、穩定與上抬,其如袖子一樣由肩胛骨的周遭向外包覆在肱骨近端,故又稱為旋轉肌袖(rotator cuff)。那他們分別是哪幾條肌肉呢?
1.棘上肌(supraspinatus):棘上肌的功能為外展,即為肩關節的側平舉動作。當人體在進行重訓的肩推與上胸推動作時皆會使用到這條肌肉。而其另外的功能為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將肱骨頭緊緊的拉在盂臼中。
→
2.棘下肌(infraspinatus):棘下肌的功能為肩關節的外展與外轉,除了協助手臂上抬,其動作可以想像成一個人比出「我不知道」的動作;同時其也能協助肩關節的穩定。
→
3.小圓肌(teres minor):與棘下肌同為肩關節的外轉肌,不同的是小圓肌在上臂貼近身體時會幫忙些許內收的動作,而非外展的動作。小圓肌也具有穩定肩關節的功能。
→
4.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肩胛下肌收縮後的動作為肩關節的內轉與內收,亦為強力的肩關節穩定肌。
→
旋轉肌群拉傷後的伴隨症狀
任何肌肉在拉傷後都會經歷一段相似的進程。在拉傷發炎的當下,身體會為了不要讓傷害更嚴重而將周遭肌肉緊縮,這個現象我們稱之為防衛性收縮;待肌肉痊癒後,若無適當將其放鬆,則會產生長期性的肌肉緊繃。接著,肌肉與肌鍵在發炎過後易產生沾黏,也因為有一段時間不去使用它,非常容易造成無力的現象。旋轉肌群也不例外,在拉傷發炎後將產生緊繃、無力,最後則會導致整個肩部的結構不穩定。下篇將全面講解病患肩膀喀喀聲的產生原因、三角肌連帶產生不適感的原因以及相關的肌力訓練、伸展方法以及改善方式。
肩膀的喀喀聲
當旋轉肌群在拉傷後開始無力,整體的肱骨穩定度將會下降,也就是說旋轉肌群將不再有能力將肱骨頭往後側的方向穩定住;經過一段時間後,肱骨頭將隨著園肩的姿勢、胸大肌向前的拉力往前移動,而造成我們所謂的肱骨前移。在肱骨前移的狀態下,當病患只要進行抬手的動作,肱骨頭就會與前側的盂唇摩擦產生聲響,這便是第一種造成肩部彈響聲的原因。
再來,還記得旋轉肌群裡的棘上肌嗎?當棘上肌在受傷後無力時仍過度使用,將會使棘上肌的肌腱變粗並使肌肉本身產生過度的緊繃:而這條肌肉的位置正好穿過肩峰鎖骨下的空腔,當棘上肌肌腱變粗到一定程度時,就有機會在抬手時撞擊到肩峰,這便是我們所謂的肩夾擠,此為第二種可能的彈響成因。
三角肌的代償緊繃
三角肌與旋轉肌群在肩關節外展上抬時是會共同完成任務的,那如果其中一方沒有力氣了,將會發生甚麼狀況呢?沒錯,就是另一條肌肉的嚴重代償現象。旋轉肌群的無力發生後,大部分就需要依靠三角肌的力量才能完成肩膀上舉的動作;此時任務量的上升與超出負荷範圍的過度使用,將使得三角肌緊繃起來,當緊繃發生到一定程度時,疼痛就會開始出現,繼而影響整個肩膀上抬的動作,導致上抬的活動度與力量大幅度下降。
如何改善旋轉肌群拉傷後的伴隨症狀
在執行運動訓練之前,疼痛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三角肌的代償通常是拉傷後的最後結果,也經常是旋轉肌群拉傷病患的主要疼痛位置;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將三角肌先放鬆,將緊繃與疼痛感緩解後,再往源頭進行處理。緊接著,胸大肌的放鬆也是必要項目之一,配合旋轉肌群的強化與訓練,長期下來就能逐漸改善肱骨前移產生的後續問題,包含前面有提到的喀喀聲,以及其伴隨的圓肩以及肩胛骨不穩等問題。當然,在家裡時也可以透過胸大肌的伸展、以球放鬆三角肌的方式進行緊繃處理,並根據治療師的建議進行旋轉肌群的強化訓練,便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歡迎來電詢問或立即預約,預約您的一對一物理治療!
【捷運】
台北小巨蛋站 4 號出口,步行約 10 分鐘
南京三民站 2 號出口,步行約 12 分鐘
【公車】
博仁醫院站、步行約 1 分鐘
278、797、承德幹線、204、288、282、0東、672
光復路口站、步行約 2 分鐘
205、276、605、0東、203、202、257、605、新台五線、1191